採訪、文字、攝影/鄭羽琪
一棟好房子是怎麼樣的?建築師蔡東南每次給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。落腳宜蘭的蔡東南建築師,不輕易定義自己的設計風格,而是將建築視為能夠與人、環境在生活上結合的有機體,也因此蔡東南手下的建築總彷彿會呼吸般,讓天光、空氣、大自然與人們互動。
蔡東南談起這些年來做建築,在意的價值或習慣的思維:第一,與環境互動或融合;第二,讓空間有彈性,與人的行為互動;第三,避免自己只是形式的做手。他表示這些觀念雖然都已是老生常談,在他心中卻永遠不過時。
▲建築師蔡東南擅長樣式自由、與環境互動的建築設計。
讓建築的設計初衷,盡可能從需求出發
蔡東南口中的讓空間有彈性,不只是好比「小坪數多用途」這麼直觀,而是順應需求的同時,也可能影響或誘發人的行為,重視空間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。面對各式各樣的業主,他說起要理解「生物多樣性」,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環境,必須能夠接納、尊重,避免產生「我覺得就應該這樣」的主觀意識強加於他人身上。
重視每項需求、為需求找到滿足的方法,是蔡東南談論設計時令人信賴的態度。問及為何10多年來鍾愛鑽泥板,他給出很務實的答案:隔熱、吸音、吸濕。不過他也補充,機能建材的選擇不少,但鑽泥板自然非制式的纖維紋理,在美學上又多了許多發揮空間,粗獷質感也恰好適合遍布田野的宜蘭。
▲蔡東南建築師分享,鑽泥板不規則的線條與孔隙,在處理表面質感時可以有不同層次。圖中產品為鉑金壁板-青瓷金。
造型不是唯一,美要美得有意義
說起美學,蔡東南強調「做建築不要太在意造型」讓我們有些意外,這和「設計」是不是有點衝突?他舉例,現在太多「複製貼上」的歐式透天豪宅,大多時候和使用者、當地環境沒有連結,如果空間設計只是單純因為「這樣比較好看」就失去了反應設計意涵的機會。「盡量讓那個存在是有想法的,而且那個想法是很實質的需要,最後整合所呈現的狀態,就是它應該有的樣子。」
形隨機能走,蔡東南相信建築反映人們生活的場域,不談浮誇的美學,然而他不將建築單單視為一門理性的科學,心中的功能主義長了感性的枝枒,像是就地取材對他來說不只是環保,更重要的是和當地與使用者產生更深的共鳴,直搗人心。
不僅是多功能,鑽泥板與環境和人們產生連結的生命力,使其成為蔡東南長年慣用的材料之一。他帶我們參訪「宜蘭吳宅」的老屋改建設計,室內大量使用原木色鑽泥板來吸音、降噪,他拋出一個想法,打造天花板與四面牆都貼滿鑽泥板的空間,利用吸收回音的特性,讓人從喧囂環境突然進入一個被消音的空間,來達到明確區分空間的效果,賦予新的體驗。
▲鑽泥板吸音的特性,讓人能享受寧靜舒適的室內空間。照片右側的牆面為蔡東南自創「擴張網工法」,目的是強固舊有磚牆,避開泥作大面積施作常需要的分割和裂紋。
▲在宜蘭吳宅的案例中,蔡東南建築師保留原本老屋的部分木構,並利用鑽泥板加強隔熱。
生活即學習,走入工地自創「擴張網工法」
我們從蔡東南的作品中,看到魚鱗般的「菱形牆」,獨特的質感令人驚奇,原來這是他自行研發的工法。務實派的他,起心動念一樣是解決問題,為了不讓舊磚牆發生粉刷面龜裂,就將擴張網固定牆面後塗刷水泥砂漿,讓擴張網抓住砂漿增加強度。
平凡無奇的擴張網成了創意主角,從哪來的靈感?蔡東南說,學建築要認真觀察生活周遭的環境或建築物,去思考事物存在的意義,小至一張布沙發有幾種織法,大至一支柱、樑怎麼搭才不會崩塌。他補充,攝影是很好的練習,在按下快門前將畫面裡的所有細節收入眼底,練就善於觀察的本領。
▲蔡東南建築師利用擴張網抓住水泥砂漿,增加強度。
為了掌握細節,蔡東南習慣進入工地與師傅討論,親自在過程中找到答案,他認為並不是建築師丟了一個設計之後,技術就得全力支援,有時建築師也得配合技術去修改設計。不過最常遇到師傅一口回絕「那個不行啦!哪有人這樣!」蔡東南笑說自己很難被說服,常常覺得對方只是偷懶而已,但若真遇上施工困難,也會思考做不到的原因與如何改善。
為鑽泥板創造更多設計可能
儘管與鑽泥板已是老交情,蔡東南也不甘於停留在原地,希望透過鑽泥板不斷創新設計。他分享,未來想嘗試將鑽泥板切割,再加一些細節於表面,讓整體質感變精緻、更符合都市居民的喜好,反向表現原本的粗獷感受。
我們提及鑽泥板的生產工廠「中菱建材」會將板材格外品再製成「mini小磚」,他躍躍欲試地說,若搭配磁磚的收邊條,再將板材以自然色差或特製顏色當作拼花,提供民眾DIY,會是很好的設計互動。
▲中菱建材將鑽泥板格外品再製成mini小磚,讓多餘的材料能夠被再利用。(圖片來源/mini小木場)
蔡東南建築師習慣務實地看待建築,不過度張揚與裝飾,讓建築物隨著需求長成最後的樣貌,來自於對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體貼,彷彿也能從中看見生活裡的減法哲學。我們也期待未來鑽泥板與蔡東南建築師持續合作,讓綠建材參與人們的生活,解決需求、提升品質,讓使用者在舒適空間的陪伴下,漸漸懂得把日子過得更好。
推薦閱讀:
.20棵大樹+自然材,承山幼兒園「打開建築盒子」培育共好生活